從啟蒙時代到工業革命及其後,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影響力思想家,如亞歷山大·卡明斯、瑪麗·居里、喬納斯·索爾克和諾曼·博盧格,通過探索自然世界,顯著減輕了人類的苦難。然而,隨著社會對科技的日益重視,人文學科卻遭遇了衰退。近年來,美國大學的學位授予數量和課程數量都有所減少,有些院校甚至取消了整個學系。知名刊物《紐約客》關注到“英語專業的終結”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工智慧(AI)的興起引發了對人文教育未來的思考。許多人擔心,AI及其所帶來的賺錢機會會削弱人文學科的價值。有些人認為這樣的轉變是有利的,因為STEM通常被視為推動人類進步和減輕苦難的主要力量。
然而,我認為AI日益突出的重要性正彰顯了人文學科的必要性,這不僅是因為科學尚未解答永恆的哲學問題,如有限宇宙中的生命意義,更因為還有其他緊迫的需求:
1. 文化理解:薩皮爾-沃爾夫假說指出,我們的語言塑造了我們的思考和經驗。僅依賴AI進行翻譯可能會將我們孤立在文化泡沫中。我們必須優先學習彼此的語言和習俗,以促進真正的理解和連結。
2. 科技倫理:人文學科能夠引導科技的倫理應用。正如哲學家大衛·休謨所指出的,我們必須區分可以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AI雖然可能惠及社會,但在治安或社會評分中的應用卻引發了重大倫理困境。
3. 批判性思維:哲學中的邏輯分支對於形成健全的論點至關重要,使之不受意識形態偏見和AI操控的影響。
4. 社會影響分析:心理學和社會學等領域對於理解迅速發展的科技對社會的深遠影響至關重要。正如經濟歷史學者布拉德·德隆所強調的,我們面臨在短時間內處理前所未有的進步的挑戰。
5. 藝術表達:文學和藝術必須探討超越字面意義的深度。儘管AI能生成藝術作品,人類對情感價值的鑑別仍是無可替代的。正如繪畫在攝影出現後依然蓬勃發展,詩歌、散文及其他藝術形式也必須在AI驅動的世界中繼續存在。
6. 歷史洞察:歷史學和檔案科學在學習過去錯誤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聖經中的魔鬼摩洛克是人類可能因科技而自我毀滅的有力隱喻。歷史學家在強大利益面前保護無偏見的敘事方面至關重要。
在引人入勝的文章《人文學科可顛覆AI》中,作者勞倫·M·E·古德拉德和塞繆爾·貝克指出:“當那些不受喜愛的企業巨頭試圖將數據抓取統計模型假裝成AI神靈時,世界的人文學者、寫作教師和創意作家可能正是這場批判性思維未來鬥爭中的新MVP。”
或許我們正處於藝術的文藝復興邊緣——不僅僅是為藝術家,也是為科技工作者。擁抱人文學科對於我們整體福祉以及在迅速變革的世界中尋找意義的人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