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第一部電影於約148年前拍攝,時間是1878年6月19日,地點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阿爾托,攝影師伊德華·穆伊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以此影片解決了斯坦福大學的萊蘭·史坦福委託的激烈辯論:馬匹在疾馳時是否四蹄同時離地(實際上是的)。自此歷史性的一刻以來,電影制作經歷了五次重要的技術革命:
1. 無聲電影(1878-1929)
2. 有聲電影/電影對話(1927-1950年代初)
3. 彩色電影(1930年代-1960年代)
4. 手持攝影機/家庭影片(1970年代末-1990年代)
5. 網絡和移動設備(1990年代末至今)
每一次革命都開創了電影創作和觀賞的新時代,擴展了敘事的可能性,提升了現實感,並使更廣泛的觀眾能夠接觸到電影。
隨著Luma AI的Dream Machine的推出,這款工具能幾乎瞬間將文字和圖像轉換成影片,電影制作正邊緣進入第六次革命:人工智慧。
電影的演變:從靜態到流暢
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徹底改變了錄製娛樂的方式,讓表演可以在沒有原始演員的情況下重播。這項創新結合了攝影和戲劇的元素,以及早期光學裝置(如幻影輪和旋轉畫片)的概念。這些機械裝置通過快速顯示影像來創造運動的幻影,類似於動畫GIF。然而,直到約40年後,速度更快的電影攝影機問世,使得運動的流暢捕捉成為可能,賦予了電影生命。
第一次革命:空間和時間的轉變
電影開啟了一個講故事的新媒介,創造了時間上的革命,使觀眾可以如同親臨現場般體驗過去記錄的表演。這促進了電影明星的崛起,因為表演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播出,無需旅行。
第二次和第三次革命:沉浸感和現實感
儘管早期在聲音與畫面的同步上面臨挑戰,1920年代中期隨著華納兄弟的Vitaphone系統的出現,聲音電影開始興起,標誌著“電影對話”時代的來臨,使無聲電影成為過去。同時,電影化學技術的進步也促成了彩色電影的出現,提升了視覺的現實感與沉浸感。
第四次和第五次革命:電影的民主化
1970年代和1980年代,手持攝影機和錄影機的普及使得電影制作和觀賞變得更加平易近人,許多家庭都能夠實現個人拍攝和保留美好瞬間。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出現進一步變革了電影制作,像YouTube(2006年推出)和iPhone等平台,徹底改變了影片的製作和消費方式,促進了影片內容的快速增長。
第六次革命:AI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意味著普通人能夠輕鬆地將想法轉化為電影。Dream Machine和Runway的Gen-2等工具能夠在幾分鐘內從文字提示或單一圖像生成影片,無需現場演員和傳統的電影制作設備。儘管目前的AI視頻生成器只能生成時長在5到18秒之間的短片,並在聲音同步和角色一致性方面面臨挑戰,但它們持續進化。創新者們即使在技術限制下,也已經開始利用這些工具創作長篇電影和連續劇。
訓練數據和倫理考量
AI生成內容的倫理意涵相當重要。許多AI系統,包括OpenAI等,未披露其訓練數據來源,使得創作者對於使用未經授權的版權材料而未獲得補償感到擔憂。隨著AI的不斷發展,有關創意產業中版權與靈感的討論可能會擴大。
儘管存在這些挑戰,AI對電影創作者來說是一種變革性工具,增強而非取代人類的創造力。正如喬治·盧卡斯所言,接受技術進步對於任何藝術領域的發展至關重要。
總之,AI有望成為電影史上最重要的表現工具之一,使創作者能以無與倫比的便利性和創造力實現其構想。